智慧养老:数字鸿沟与数字依赖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人:刘星  发布时间:2023-08-17   浏览次数:13


2023719日,中国人口学会2023年年会分论坛“智慧养老:数字鸿沟与数字依赖”在山西太原成功举,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相关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分论坛由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人口与社会》编辑部、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研究基地共同承办,旨在集聚多方研究力量,深入推动智慧养老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交流促进智慧养老领域的实践经验。分论坛分两个单元进行。

第一单元

分论坛第一单元由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周建芳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彭大松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八位优秀学者进行汇报发言,报告选题主要涉及智慧养老模式及服务使用意愿、智能产品的使用及其影响等方面。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魏小凡通过扎根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焦虑、信息过载、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影响中老年人对智慧医疗服务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造成智慧医疗服务中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对智慧医疗服务使用意愿低下,这一研究为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许琪副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接入沟”和“使用沟”两道阶层鸿沟,两道阶层鸿沟对老年人心理和自评两个方面的健康不平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因“接入沟”导致的中介效应大于因“使用沟”导致的调节效应,但两道阶层鸿沟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均不容忽视。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武媛媛运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法、SEM结构方程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法研究数字包容社会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养老资本的影响,她认为互联网使用可以通过社会适应态度和社会活动参与对老年人养老资本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不同年龄、性别、户籍类型的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增益老年人养老资本中获益不同。

 

南京邮电大学讲师陈芳基于UTAUT模型研究中低龄老年人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意愿,并分别考察使用者的持续使用意愿和未使用者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岭回归和分组回归,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对(持续)使用意愿无显著影响,社会影响对未使用者和男性使用者的(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程度最大。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公茗使用自制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城市老年人网络沉迷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陷入网络沉迷,网络沉迷的表现由高到低依次是耐受症状、人际与健康问题、戒断症状、强迫症状、时间管理问题,现阶段老年人网络沉迷的主要影响为健康和耐受性问题;所患慢性病数量、抑郁情况、网络利弊认知、代际沟通频率、家庭约束及社会活动参与情况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显著因素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生杜金婧运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供给因素,考察数字媒介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第,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等数字媒介的使用显著增强了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以及锻炼的强度;第,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增强老年人人际支持以及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是数字媒介使用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中介机制。第三,体育锻炼条件的改善是数字媒介服务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调节变量。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讲师朱晓利用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家庭智慧养老服务与产品应用调查数据探讨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及使用评价。数据显示,智能手机是最受老年人青睐及使用的智能产品,超半数老年人使用1种及以上的智能产品;她还发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是影响智能产品使用的重要因素,主观感知因素中知觉行为控制的高低对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具有显著的影响。

 

西安财经大学学生陈瑶瑶基于吉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四省份开展“健康老龄化与智慧养老”的专项调查,以依恋理论为基础探究老年用户愿意与智能产品建立持久性关系的潜在心理机制。研究发现,产品依恋对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大;感知功利、感知归属和感知风险都显著影响老年用户对智能产品的依恋情感;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正向促进老年用户对子女的依恋情感。

  

陈友华教授和彭大松教授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依次对每位学者的发言情况作出总结,点明其研究亮点,并给出意见建议。陈友华教授还肯定了年轻一代的学者们在定量研究方面的规范性和专业性,鼓励年轻学者们从实际出发,以更现实的视角更慎重地考虑相关对策建议和社会干预。在未来的研究中要脚踏大地,携手建设有温度的老年友好社会。

 

 

第二单元

分论坛第二单元由南京邮电大学《人口与社会》编辑部主任刘云主持,西安财经大学韦艳教授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许琪副教授进行点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七位优秀学者进行汇报发言,报告选题主要涉及数字鸿沟与数字素养智慧养老新发展等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可余对数字素养问题进行再梳理,基于已有经典的数字素养概念框架,构建中国情境下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适老化数字素养内涵。她认为面对老年数字素养内涵,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强调技术赋能;二是明确公共部门的责任,重视客观环境对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塑造作用,提倡建立起多主体参与、多元化内容、全方位培训的老年人信息教育体系和框架。

 

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员/副研究员张兴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品以及养老服务领域知识三个基本要素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养老与智慧养老、“互联网+养老”等概念的不同。他基于STIP分析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养老的趋势,指出人工智能养老面临供需匹配不足、产品(服务)质量不高、数字鸿沟问题、隐私保护与传统伦理等四方面挑战,并通过实际案例探讨人工智能养老的未来发展路径:技术产品引领创新、服务需求精准牵引、场景模式创新落地。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生王秋云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老年人数字素养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数字生态等进行质性描述与分析,构建老年人数字素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从内生驱动、家庭支持、政府引导三个维度提出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江苏科技大学讲师汪然运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融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数字融入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其中数字接入和数字技能对主观福利水平的提升最为重要;机制分析发现,在数字融入和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老化态度和朋友网络)和“遮掩效应”(社区参与)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


北京大学博士生曹桂祥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探讨农村老年数字鸿沟的时空逻辑。他认为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行动是在其所处的变动的制度结构和稳定的乡村社会中生成的,并受到二者张力的影响;数字鸿沟问题本质是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时间分析框架下的技术-社会关系是替代与解构逻辑,通过技术迭代与人群更新来解决问题;时空分析框架下的技术-社会关系是嵌入与互构逻辑,通过情境适应与多元共存来解决问题。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圣健从人口学的视角探讨老龄社会新形势下智慧医养的机遇。第一,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带来失能人群规模扩大;第二,受教育水平提高;第三,老年人与数字化联系更加密切。另外,老年人对于传统医养需求不断纵向延伸,老年人的广义医养需求正在横向扩展,老年人需求和智慧医养将在发展中互相促进。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城乡老年居民的信息消费动态特征、测度不平等进行多因素贡献度分解,并识别老年居民信息消费潜力。研究发现,是否有工作、养老保险收入、娱乐和医疗保障支出是影响城乡老年居民信息消费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来看,城市的信息消费发展状况优于农村;从时间来看,养老保险效应和子女代际支持效应日益凸显


韦艳教授和许琪副教授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认为第二单元的研究意义重大,极具启发性,选题新颖,具有前瞻性,并表示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两位教授逐一肯定了每篇论文的优点和价值,并指明了每篇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可参考的改进方向。

 

在分论坛总结时,周建芳教授和刘云主任对本次论坛所有发言人、点评人等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学术热情和钻研态度,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智慧养老研究新动向,为我国老龄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撰稿人:公茗  编辑:郑旭  审稿人:周建芳